首页
> 公民道德 > 最美风尚
山水瓯海·家风传承(3)丨陈秀杰:匠心逐浪四十载 一木一桨写春秋
时间:2025-07-22 来源: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心 字体:[ ] 分享到:
0

7月10日,在瓯海区新桥街道东岙村的龙舟工坊里,69岁的陈秀杰正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丈量船板的弧度。从修农船的小学徒到革新龙舟结构的非遗传承人,他将杉木化作水上飞虹,用四十载光阴演绎匠人传奇——独创的单槽龙舟成为行业标准,亲手打造的龙舟创下竞速纪录,连远在山东的龙舟队都慕名求购。当端午的鼓点敲响瓯越大地,这位老匠人依然坚守着“差一毫米都不行”的极致追求,更在儿子接过的刻刀里,看见千年龙舟文化的新曙光。

1.jpg

龙舟世家的技艺启蒙

清晨,陈秀杰准时出现在他的龙舟工坊。这个位于东岙村的工坊,面积不大,但收拾得井井有条。左边堆放着整齐的杉木料,右边是半成品的龙舟骨架,中间的工作台上散落着各种工具。

2.jpg

“我23岁开始做船,到现在40多年了。最开始在白象造船厂修农船,那时候就是个小学徒,什么都干。”陈秀杰一边看船板的角度,一边说。

20世纪80年代,陈秀杰开始跟着表叔公戴崇相与表叔戴建法学做龙舟。“表叔公是梧田一带最有名的龙舟师傅,他做的龙舟又快又稳。“那时候学艺可不容易,师傅不会手把手教,得自己看,自己琢磨。”陈秀杰回忆道。

单槽龙舟的革新之路

下午两点,工坊里最热闹的时候。五六个徒弟正在各自的工作台前忙碌着。陈秀杰俯身指导徒弟进行龙舟侧边船身的拼接工序。他手扶船板,反复叮嘱:“船身拼接是关键,榫卯咬合必须严丝合缝,稍有偏差就会影响航行安全。”徒弟们在其带领下,严格遵循传统工序,将经过精心挑选、干燥处理的木料,通过榫卯结构精准拼接。陈秀杰不时上手示范,用凿子微调缝隙,确保每一块木板都紧密相连。他还将“水密隔舱”等传统技艺融入其中,同时结合现代轻量化设计理念,改良船身的弧度与厚度。在师徒们的默契配合下,一艘艘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性能的龙舟逐渐成型,让这项非遗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勃勃生机。

陈秀杰最得意的,是他改良的单槽龙舟结构。“以前温州龙舟都是三条槽,看着威风,但容易翻船。”他指着工坊里老款的龙舟,“现在船改了小一点了,安全性比以前好得多,以前刚开始我们做的龙舟一年好几艘翻的。”为提升安全性,他着重优化船体结构与防倾覆设计;着眼竞技性,不断调整桨座布局和流线造型,力求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间找到完美平衡点。

3.jpeg

2018年开始,陈秀杰带着徒弟们反复试验,最后发现单槽结构最稳当。2021年,为确保龙舟安全和保护传统的基础上,陈秀杰将自己的工艺技术进行创新改良,积极协助上级政府和龙舟协会制定了温州传统龙舟的标准,并作为全国首个地方性标准发布。该标准出台后,至今没有发生一起因船只开裂、漏水、下沉等安全事故发生。“现在全温州都用这个标准。”说到这里,陈秀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,“去年我们做的龙舟还创了纪录,500米划了1分39秒。”

手艺的坚守与希望

陈秀杰的儿子陈和也在工坊里帮忙。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,去年才从国外回来继承父业。“他以前在国外搞摄影”陈秀杰介绍说,既欣慰又担心,“龙舟这手艺难啊,得靠他自己钻进去,还得有一点天赋,陈和的手艺可以,有些东西可以做得很漂亮。”

4.jpg

工坊门口堆着准备发货的龙舟。陈秀杰摸着一条新做好的龙舟说:“今年订单到现在为止有100多艘。温州平阳、苍南、乐清都在我这里买,还有卖到山东临沂、安徽芜湖的。”

傍晚,工坊里的活计告一段落。陈秀杰照例要检查一遍工具,这是他四十多年来养成的习惯。“做龙舟是个苦活,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学。但我相信,只要手艺好,总会有人愿意传承。”他一边收拾工具一边说。

2019年9月,瓯海区外国语学校“榉园龙舟课程”正式开课,非遗传承人陈秀杰欣然受聘,面向三年级全体学生开启龙舟文化传承之旅。课堂上,陈秀杰手持刨子、墨斗等传统工具,耐心地向孩子们讲解:“这把曲尺量的是精准,刨刀修的是匠心。”他边示范边强调安全要领,手把手教孩子们辨认工具用途、掌握基础使用技巧。孩子们围聚在陈列着各式传统木工工具的展示台前,眼中满是好奇与专注,在陈秀杰生动的讲解中,沉浸式感受着龙舟制作的精湛技艺与深厚文化底蕴。课程以“传承龙舟文化、培育匠心精神”为核心理念,每周一次的实践课堂,让古老的龙舟技艺在校园里焕发新生。

今年端午节,温州举办了盛大的龙舟赛。陈秀杰站在岸边,看着自己做的龙舟在水面上飞驰。龙舟周身朱红漆色鲜亮,船身两侧绘着腾云祥龙,极具温州本土特色。他精心改良的龙骨结构,让龙舟在激流中稳如磐石;优化的船型设计,更使竞渡速度大幅提升。岸边群众纷纷赞叹,“陈师傅的手艺,既守得住老底子韵味,又经得起风浪考验!” 欢呼声与鼓点声交织,见证着传统工艺与现代智慧的完美融合。他说:“看着它们在水中破浪前行,比什么都高兴。”

从23岁到69岁,陈秀杰把大半辈子都献给了龙舟制作。“希望这门手艺能传下去。”他说。夕阳的余晖洒在工坊的龙舟上,仿佛在诉说着匠人精神的代代相传。



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