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
|
||||
敲着牛筋琴,拨着竹板,一个人端坐在舞台上演绎一台戏……在温州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,温州鼓词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散发着独特的魅力,它以悠扬的琴音、生动的唱腔,诉说着世间的百态人生,承载着温州人的情感与记忆。而孙建丹,这位80后女词师,正以自己的方式,为温州鼓词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力量,成为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的代言人。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南地区的民间曲艺,俗称“唱词”,自明清时期流传至今,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孙建丹出生于1984年,瓯海仙岩星光村人,她的母亲陈菊莲就是一位鼓词艺人,童年时母亲四处演出的身影和那独特的鼓词旋律,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中,母亲在舞台上自信地表演,让小小的孙建丹对鼓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鼓词的种子,就这样在她的心中悄然种下。 16岁那年,孙建丹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,不再继续自己的校园生活,而是选择学艺。这个决定在当时遭到了包括父母在内的众人不解,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鼓词的学习中,开始艰苦的学艺生涯,多年来分别从师温州著名词师潘国英、陈德奇、郑德平、高秀川。边学边唱的日子里,她一招一式反复琢磨,每一个动作、每一句唱腔都倾注了心血和汗水,从师仅两个月后便勇敢登台演唱,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鼓词的执着追求,逐渐在鼓词的道路上崭露头角。2010年她和永嘉青年词师陈怡丹亮相上海世博会法国馆,以独特的琴音唱腔,吸引数百名中外参观者专注倾听,老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。 十几年的舞台磨炼,孙建丹擅长的词本越来越多,影响越来越大,如今她是瓯海区曲艺家协会主席、瓯海区瓯艺曲艺团副团长,也是目前瓯海区最年轻的优秀鼓词演员。“我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我妈妈为我精挑细选的,她还教我自信自强,一路鼓励着我。”孙建丹直言母亲对自己的帮助很大。“我自己都不唱了,女儿反而想去学,刚开始也是不理解,后来看到她的努力,特别是她愿意在鼓词这件事情上琢磨,遇到问题会深入思考,我就觉得一定要支持她。”陈菊莲表示。 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悠久历史、承载着乡土情感,也在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、抽出新的枝丫。孙建丹积极组织参与文化进社区、进文化礼堂等活动,还参演了诸多大型公益文艺演出。其间,孙建丹扎根于传统的同时,探索着鼓词的多样化,说唱百姓心声,展现时代新气象。“我除了表演平词《薛仁贵》《征西》《月唐》等传统曲目,还推出了例如《五一出行安全提示》《庆端阳》《端午赛龙舟》等贴近群众生活的节目,受到大众欢迎。”孙建丹介绍道,“我们还在尝试与其他艺术形式跨界合作,例如将鼓词与大提琴、古筝、扬琴等乐器相结合,以及在鼓词中融入摇滚,缔造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。”同时,她借助网络平台,拓展鼓词的传播渠道,提高鼓词的社会影响力。 随着时代的发展,年轻人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,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,愿意学习温州鼓词的年轻人越来越少,人才匮乏成为制约鼓词传承的重要因素。孙建丹致力于非遗进校园,培养小朋友们对鼓词艺术兴趣的同时,还以师徒口口相授的方式将鼓词艺术精华传承下去。吴炳如已跟随孙建丹学艺6年之久,她说:“我的老师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我的咬字,毫无保留地去教授我们。”在浓厚的鼓词艺术氛围下,孙建丹就读于仙岩一小的女儿陈思颖,也俨然成为一位小小的鼓词表演家,曾参与央视节目录制,她说:“我也想和妈妈一样,把这项特色独特的非遗文化学起来再传承下去。” |
||||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