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> 公民道德 > 最美风尚
见证这些瓯海风雨中的温情时刻
时间:2023-08-02 来源: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 字体:[ ] 分享到:
0


台风“杜苏芮”给瓯海带来了狂风暴雨。但每每风雨交加时,总有“温情时刻”给人温暖与力量。他们是身边的热心市民、逆风而行的基层干部、身穿红马夹的志愿者,他们守候在温暖如家的避灾安置点,他们忙碌于充满“烟火味”的邻里食堂……台风已经过境,防御依旧不懈,暖意也越来越浓。


泽雅垟坑村临时避灾点:驻村干部与建筑工人许下美好“约定”

这两天,泽雅镇垟坑村邻里中心里格外热闹。这个原本尚未“开张”的场所“临危受命”,作为避灾安置点迎来了它的第一批“客人”。由于“一县一带”研学纸山乡村连片提升示范区建设需要,台风前,邻村水碓坑村有不少建筑工人正在作业。人员转移中,建筑工人和老人约15人住在了这里。

这个安置点还是崭新的,镇村干部们需要从附近的应急物资储备点搬运20多张床铺。“我来一起搬!”安置群众中,一位来自江西景德镇的水泥工彭金水主动上前。听到大家对自己的夸奖,彭金水不好意思地说:“我是共产党员嘛,当然要出一份力。”

“手机电不多了,这里没电视,有点无聊啊……”听到安置群众的反映,驻村干部潘文文走进人群中,自报家门:“大家好,我是泽雅镇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潘文文,是这里的驻村干部,有什么需要都可以跟我说说。”“‘主任’来给我们当‘服务员’吗?”一位热情地工友打趣道。潘文文接过话茬:“大家都是打工人嘛,为你们做好服务是我的工作。”一番言语,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这之后,几位镇、村干部轮番上阵,和安置群众聊天,或讲解抗台防台知识,或提醒注意日常反诈,安置点里不时响起欢笑声。


 

相处中,潘文文和在场的建筑工人许下了一个“约定”:“等水碓坑打造好后,想请大家来这里走走,我来当讲解员,讲讲你们建的民宿、修的路。”让她感动的是,话音刚落,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。原来,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城市建设者常年辗转于一个个工程项目,连自己的老家都鲜少回去,更别提回头看自己的工作成果。“我们做好水泥就赶下一个工地了,哪里知道项目建好之后什么样啊,这个事情以前想都没想过呢。”一位工友感慨道。潘文文告诉大家,这个邀约并不是空口画下的“大饼”,是已经泽雅镇主要领导商讨定下的共同心意。

考虑到特殊地理位置,记者采访时,泽雅镇还处于防台风Ⅱ级应急响应。连续“休息”了两三天的建筑工人渐渐失去了耐心。“什么时候可以开工”“这样休息我们没薪水了”……了解到大家的顾虑,镇村干部一边向他们分析潜在的危险,一边与建筑公司协调特殊情况对工人的照顾,渐渐让大家放下了心头大石。

 

瓯海区牛山实验学校:系好工友“安全带” 花式宣教让建筑工人“安身”更“安心”


“你们考虑得太周到了,有空调有物资,还告诉我们保护自己的知识,真贴心。”当室外狂风呼啸,身处瓯海区牛山实验学校的避灾群众却是“安身”又“安心”。这些避灾群众均是来自周边一在建楼房的建筑工人,共有50余人。

空调风扇、热水食物、防蚊物品等硬件物资纷纷到位,如何丰富大家的“精神粮食”?新桥街道和瓯翔社区干部灵机一动,把反诈骗、食品安全、迎亚运、文明城市建设等各类宣教“搬”进了避灾点。


 

一进避灾点,工友们就能看到桌上摆放着不同内容的宣传材料,如何鉴别食品安全?诈骗有哪些类型?如何安全游泳防溺水?……一系列日常中容易接触到的场景都在讲解中得到正确引导。“我们在平时宣教中很难走进建筑工地,因为建筑工人都非常的忙碌。但是他们又是需要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人群,所以我们想抓住这个契机。”瓯翔社区党委书记黄曼曼告诉记者。

“你们平时要注意,不要轻易点开手机接收到的不明信息链接,那些来历不明的软件也别下载……”社区干部拿着宣传资料一一分发,一边答疑释惑,一边细致地教他们使用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。感受大家对反诈知识特别感兴趣,社区干部又特意找出小视频,为他们播放。看到大家看得津津有味,社区干部都特别满足。黄曼曼说:“避灾点本身就是为了给大家搭建一个安全又温暖的避风港。我们也希望,等台风过去,这份‘安全’能让他们带回家。”

 

丽岙河头村邻里食堂:餐餐百余人 干部村民纷纷当起“招待员”


丽岙街道河头村邻里食堂开业不满10天,第一次面对台风,这个崭新食堂作了一个决定:台风天里只要群众有需要,都可以来邻里食堂就餐,一荤一素一汤仅需5元钱。这一优惠福利,解决了周边不少村民的吃饭难题。“这几天每餐都有100多号人,可热闹了。”河头村党支部书记张炳顺一边乐呵呵招待来吃饭的客人,一边告诉记者。

河头村邻里食堂通过老人自筹、村民集资等方式投入资金330余万元建设而成,共有餐位150余位。作为华侨村,“家家有侨胞、人人是侨眷”一直是当地的真实写照,邻里食堂的开放,让众多老人“食”有所依。“这个食堂太好了,这种台风天我妈买菜做饭太不方便了,在食堂大家还能做个伴。我们在外面也放心多了!”张炳顺说起一位在外华侨特意来电感谢的事情,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办好邻里食堂的信念。


 

在食堂里,负责打菜、收拾等的工作都是村里的志愿者主动承接。随着台风天里“生意”红火,张炳顺等村干部纷纷当起“招待员”“引导员”。与此同时,村里的热心志愿者也是越来越多。“我可以打扫卫生”“洗碗我能行”……在河头村的村民微信群里,十几位妇女同胞纷纷响应。主动揽下各类活儿的同时,她们不约而同地表示:“钱我可不要,我们都是来当志愿者的。”

“邻里食堂”,在丽岙河头,顾名思义,这个食堂,一群有爱的邻里齐心协力共建、共享,从舌尖到心间,让更多“邻里”吃出幸福味。(来源:掌上瓯海)



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