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
|
||||
用15年光阴挖掘传播温州方言的 古稀老人林正华,被誉为——“温州方言达人” 黄松光
“糊儿羹儿恁”“牛皮纸写字不及人老实”“爽来劲调马灯”“精打细算裤头儿着一半”......在温州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,这些耳熟能详的方言随着光阴流逝,渐渐已谈出人们的视野。然而,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坚持用退休后的十五年时间,撰写了《瓯越新韵》,编写了《温州民间俚语诠释》,搜集了温州俗联1000多副,整理了温州方言俚语500多条,录制了200多个“我们讲温州俚语”视频并通过《华南作家》公众号广而告之。他,就是被誉为“温州方言达人”、今年75岁的瓯海职中集团退休教师林正华。
林正华原是瓯海藤桥中学、瓯海职业中学的语文高级教师,从教40余年教学语文,并对温州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读大学时着手整理温州俚语,退休后在温州地域文化专家沈克成的指教下,完成了《瓯越新韵》与《温州民间俚语诠释》的撰稿。
瓯越文化博大精深,温州话是瓯越文化里的一支奇葩。特别是温州话中所流行的许多俗语、习语,是反映温州古往今来、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各个层面的“活化石”,它既是印证温州历史的年轮,又是一面折射世风的镜子。林正华无论是从教或是退休后,潜心用温州话编写通俗的歌谣之类的作品,既搜集温州民间的俗语、俚语,并加以诠释、宣传与推广,为青少年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大好事。他认为,这样做,既保留以致发扬光大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,又能用乡音抒写新时代,反映新生活,展示新温州。
于是,林正华为把温州话歌谣和俗联以及俚语写好解释好,首先得把一个字一个字、一个词一个词、一句话一句话搜集起来,然后分类、梳理、选择、核对、考证,然后构思、创作,最后还要注释、评析或点评。为了准确地理解一句句方言,他几乎每天清晨都要到公园里老人聚集的地方,向老人虚心求教,收集第一手材料。他不仅仅翻阅了一本本有关温州方言的字典、词典,还到永嘉、瓯海、乐清、瑞安、平阳、文成、泰顺等地采风。有一次,他为了确证温州话第三人称“渠”这个字,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,查过几十首古诗和《辞海》《辞源》《康熙字典》等工具书,还特地到乐清向当地老乡求证这个词的发音。就这样,他把搜集到的数千首温州话歌谣和数百条温州话俚语的钻研、理解、吸收后浓缩而成两册计80多万字的《瓯越新韵》、《温州民间俚语诠释》。其中《瓯越新韵》中的歌谣和俗联是他用温州话进行的再创作,上万句方言,句句洋溢着温州人的生活情趣和理趣。同时,歌谣的内容、主题也涉及到一定的道德、人文思想的宣传和教育。《温州民间俚语诠释》是留存乡音、保存地方文化种子的好形式,获得多方赞誉。尤为他把历来认为难读、难懂的温州方言俚语用歌谣、俗联等形式编写出来,并用国际音标加以注音,规范标准,评析精炼,既通俗明了,又生动形象,使年轻人在浓厚的兴趣中更快、更好地掌握温州话、运用温州话。
其实,林正华在担任高级语文教师时就创新了教学方式,曾专门给学生取雅号,语文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,仅十年时间给五百多个学生的名字编成了灯谜,久而久之成了他上语文课时一条不成文的规矩。退休后十多年来,他成了瓯海区教育局退管会讲师团成员,大力宣传推广温州话,无论在温州图书馆、各地中小学及老年大学、农村文化礼堂及温州大学等处进行上课、讲座、演讲等400多场次,听讲的青少年1万余人次,老年人达5000余人次。此外,他还在温州日报、温州晚报、温州都市报等各大媒体以及网络平台上发表文章、制作音频、播放录音等,受到了广大读者与听众的欢迎。其中他录制成“我们讲温州俚语”200多期,在“华南作家”等公众号推送,一天一讲,更是吸引了大家。
笔者重新翻开林正华的《瓯越新韵》,只见他用温州话进行再创作的歌谣和俗联的内容、主题也涉及到一定的道德、人文思想的宣传和教育。例如在《烂番薯》中,他是这样写的“烂番薯,狗勿尝,芋头烂了喷恁香。物色(音么色,指物品、东西)烂爻总不好,食品卫生最重要。”这首歌谣就把食品卫生的宣传灌输于其中。还有:
打睏瞌
懀兮懀,打睏瞌,头重脚轻密密咄。干干嬉嬉调节好,咸个淡个要搭配。他在注析里写道:“一张一弛谓之文武之道。‘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’(列宁语),所以,生活之道其实就是文武之道,我们要把生活艺术化,科学化”。书中还有大量起宣传、广告作用的作品,如《藤桥熏鸡》《长寿歌》《好地宕》《十里衣衫》、名物传说等等。
藤桥熏鸡
藤桥熏鸡鲜亦香,阿娒吃爻还要添;后生儿吃爻不肯走,媛子儿吃爻笑眯眯。
十里衣衫
十里衣衫五里财,打扮入时路人迷。金屋囥宝眙不着,不值身上亮光彩。
......
温州市政协原副主席郑朴在《瓯越新韵》上点评说:“《瓯海新韵》是用本土方言来写、也用本土方言来念的所谓的土话诗歌,它有助于学习温州话、传承温州话,希望孩子们喜欢它,青少年喜欢它,温州人喜欢它,新温州人喜欢它。另外,写歌谣或俗联属于民间文学创作,具有一定的艺术性,而用方言来进行创作,并对方言及作品中的有关民俗、民风进行认真地梳理、诠释、考证与点评,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性。因此,本书可查、可学,颇有阅读和收藏的价值。”
“活到老、学到老、钻研到老”,林正华仍专心不遗余力在弘扬温州的传统文化的路上奔跑...... (来源:华南作家公众号) |
||||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