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
|
||||
林长春,原为瓯海区文联副主席,是温州市百佳民间藏书家之一。退居二线的他一直没闲着,作为瓯海区档案馆“林长春藏书专馆”专职导读员,最近他在档案馆里忙着为自己捐赠的1.5万册书籍分门别类。 2013年 9月26日,林长春与瓯海区档案馆签订协议,捐赠1.5万余册个人收藏的温州地方文献,成为“温州捐书第一人”,以其名字命名的“林长春藏书专馆”正式对外开放,供市民免费阅览。30多年来,林长春可谓万卷过手,领略了万种书情,最后万川归海,实现了藏书价值的最大化,也实现了自己当初要建一座温州乡邦文库的愿望。
万川归海: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2013年9月26日,在“林长春藏书专馆”开放首日,远近读者闻讯赶来。林长春当起了现场专职阅览导读员。看到自己的藏书有这么多人阅览,他非常高兴。他说,自己捐赠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让这些书发挥更大的作用,这和自己收藏的初衷是一致的。 其实,这不是林长春第一次捐书,在这之前,林长春已经向学校、社区、酒店等捐赠图书4000余册,最远的捐赠地是福建漳州,2012年,漳州当地想要研究闽南文化,特意派人到温州找林长春“讨书”。2015年1月,林长春向龙湾区图书馆无偿捐献图书4000余册,为地方文献收藏与征集工作再添新鲜“血液”。 当记者问题林长春捐书的出发点时,林长春说道:“据温州市图书馆统计,截至目前,捐赠上百本的至今大约有十个人,捐赠上千本的至今共有三四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我想起个带头作用,让更多的民间藏书家都能把自己的藏书汇聚到公共平台上,让更多人看到,从而更加了解温州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点点滴滴,实现藏书价值的最大化。” 在这个日渐无纸化的时代,纸质书似乎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名词。然而想要找寻一座城市的记忆,体会一座城市的魅力,却没有比通过阅读那些残留墨香甚至已泛黄的书籍来得更加深刻、更加真切。 林长春说,自己早就有捐赠的想法,可惜跟多个单位接洽了几次,结果都不满意。2013年5月,他开始跟瓯海区档案馆沟通,终于达成捐赠协议。 抚摸着新书架上那一本本书,林长春的眼里柔情万种:30多年来,他曾经为它们肩扛手提大汗淋漓,曾经为索取签名冲过人墙,曾经为每一本书制作过“身份证“,曾经为它们一本本印上“瓯西藏书”的书印……万卷过手,结下万种书情,最后万川归海。 林长春说,看着空空的“泽怡楼”,自己心里也空空的,但是看到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“林长春藏书专馆”,看到馆内整齐有序的书架上摆满自己的藏书,读者在书桌前安静阅览的情景,内心又是那么幸福饱满。
万卷过手:1.5万余册全部姓“温” “泽怡楼”是林长春家庭藏书楼的名字,他还有“总部”和“分部”。总部位于瓯海区泽霞居民区,分部在他家居住的商品房内。总部是一间六层的落地房,十二个房间300多平方米。一到二层,用于生活起居,三到六层,全部用于藏书。 林长春“呵呵”笑着说,这些书和资料全部都姓“温”,不姓“林”,所有的书都跟温州有关。 林长春是瓯海泽雅人,年少就爱读书,鼻梁上那副一千五百度厚厚的近视眼镜就是证明。他的藏书之路,开始于大学时期,那时他一有空就约志同道合的同学上街“淘”书。除了收藏图书,他还收藏烟标、邮票、明信片等。毕业后,他在泽雅中学任教,后调任瓯海区文化馆。因为一直在文化部门工作,他对书的钟爱与日俱增,家里藏书也越来越多,逐渐萌生了收集温州地方文献的想法。他觉得,收集本土文化,自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他的梦想是建一座温州乡邦文库,传承温州文脉。 来到林长春家中,面积不大的书房中却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满满当当的书籍,客厅角落的箱子里也堆放着一摞一摞的书,书仿佛是林长春家中最显眼的“家装品”。林长春告诉记者,自己年少时就爱读书,好像对书的渴望是一种本能。几十年来,读书对于他来说,已经成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,闲读、乐读、读而用、读而不用都是他的读书状态。连在含饴弄孙时,也不忘随时而读,一品书香。 经过多年积累,他的梦想日渐成形:一万多册温州地方文献,可分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、环境、综合等六大类。林长春还收藏了很多原始资料。这些一手资料都是没有公开出版发行过的,属于真正的档案性质。比如一些建设项目方案、活动通知、申请报告、资料汇编等等。其中有瓯海区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文件汇编,最早的一本是1984年6月瓯海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汇编。 |
||||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 |